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


聲音是有刻度的,低音是有層次的,對齊了嗎,在你介入感情之前。文字 : 吳榮宗

前序

隨著時代科技演化進步,電聲領域也跟受其惠,然而這原先
艱難跨越的門檻在現今卻是彈指資訊!
現在擴聲架構組合優沃了在原有的刻度規範卻隨著商業即時
利益而被忽略!


所謂的擴聲系統要不就是品牌的防呆技術加上自身感情取代
了刻度規則,每一場幾乎都是混滯窄域的低頻衝擊加上過響
的主喇叭就算是名牌貨也成噪音發聲器,演化成普羅的舞台
節目是設備愈來愈好,聲音愈來愈糟(人為)!


現場實操課程平面文字補充篇
_

202003_專業音響職場課研-台北誠品六樓。
_
當利益決定演出平台的專業時,人們選擇了求快不求好,個人職場的基礎教育不得踏實也能上板掌握上萬人的感情與音品,
早 15年前筆者甚至寫了幾篇有關於演出擴聲量級控制的文章,從大聲、效果、安全、自然這一篇之後,近代電聲裝備更是
優沃動輒數百只箱子完成一場演出,結果眾多職場同好們最常發生整個系統的低頻濫用現象。
同樣的也是不斷呼籲跟到處課研交流的進行刻度與感情的觀念導正,這也暴露從事演出事業的朋友們對於音樂科學與感情
彼此間的影響並不認為是個問題,為這事在近幾年算一算最完整的論述就是預設一個有效的聲音系統這一個課研系列了。
_

1OCT_001。
_

1OCT_002。
_
1OCT_001=標記一只 8吋主喇叭(洋紅),一只 15吋超低音(白色)。
1OCT_002=將視窗從 600Hz以下放大觀察。
順著餘下八張截圖讓讀者能夠理解低頻窄音程疊加所帶來的響度陷阱!
_

低頻濫用原因

人們耳朵接收從音箱發出來的聲音最會受影響的就是環境條件,從空間親善適中都還能夠讓一般的混音師能有正常的狀態,
這兒要明白能有正常的狀態是因為環境對於反射能量的消弭能在聲音傳遞下一個量級時,能結束前面的時間過程!
說人話就是清晰條件優沃,環境的殘(混)響時間恰妙到可以創造生命了。
而更術科的說詞就是聲音的追尾(Rear-end)影響程度,當演出的場地人數吞吐來到萬人,不用!5000人的地方就會讓這波長
尺寸稍大的頻率停留超過一個四分音符了。
根據德國立下的中大型空間 DIN-18041的尺規,一個建築空間的尺寸到達一個程度之後相對的聲音在裡面傳遞就會有其相當
程度的殘(混)響產生,這是免不了的物理現象(除非花大錢消弭)。這個物理現象將會讓較低的頻率造成能量停留難消散,
尤其建築物的 90°地物結構更是低頻駐停的好角落,這些能量是不會幫助節奏律動定態的音樂內容它們只有惡化清晰。
但它卻是聲樂、大型合唱、古典樂襯托樂器自然共鳴好環境,黑白兩面啊。


(音速÷尺寸)÷2=駐波頻率,這個簡易的式子將空間裡的各長寬高導入都能求出潛在影響耳判的頻率,而且還有倍頻呢!
你要再深入,計算除這個 2的理由是 1/2
λ等於半波就是駐波發生的波長,而 180°的週期卻是系統疊加最大的折損,而
(角度差÷360°)x(時間÷頻率)=修整的時間。在你動推桿之前,這些影響你感情的事你懂了嗎?


以前為了這些論述的驗證都要扯舌費時,現在資訊發達,你可由透過免費的 REW裡面的 Room Simulation直觀圖形曲線理解
這類干涉,你可以藉由 EASE觀察到空間尺寸與不同建材結合的干涉結果,你可以在最簡單的測量軟體視窗裡觀察到這些物理
問題,因為過多過少都會影響樂器包括人聲的共鳴!這些都是從事音控人員必須理解的基礎。
只用睪固酮跟腎上激素豪邁型的音控人員企圖得到高峰值樂器的顆粒感與衝擊感排除樂器定位不安全的現象,增加樂器的
低頻量級是刻不容緩的!即便你不願意使用科學證據描述這個鳥事,但是原始主觀將低頻響度的覆蓋與體感衝擊在主擴系統
比率調整得過大過多,這個決定或許您可以輕鬆解決聲壓量級的問題,但是這個粗暴的擰轉過程對您舞台上的歌手、樂隊和
聽眾來說都是很困難與糟糕的。
你可以反駁我的;流行音樂有鼓組編制就是需要超低音的影響才能吸引觀眾,所以導致現場混音就只會依賴超低頻響度甚至
聽不出低頻的層次!這種沒有質量的混音認知能力一旦流傳之後每個人都希望在大型搖滾或流行音樂會中能做到這一點,
現在都是這樣的氛圍了也沒有對錯之別,誰當家誰調了算,音樂再一次被消費罷了,笑笑。

反駁的理由

筆者現仍是一名混音師也專幹超大型或艱困的擴聲演出,要筆者說個什麼的是絕不會接受這種混音觀念,因為如果這些科學
的刻度是不正確,那理當控台不須有錶頭,10分貝響差、94 / 114聲壓級校正更不必遵循,那些不時貼文與技術影片的老外
們早早就被剔除演藝圈子,不用低頻音程優化課研,更何況每一次演出的刻度標準當下都還有上萬觀眾要面對呢!
也是有另當別論的案例如 EDM場子,這種電音內容它需要無限量的超低音衝擊與覆蓋現場(有時間可以再詳談),或是少數
頑固鐵粉的演唱會觀眾願意失聰並希望受到超低音霸凌對待,以上排除然後回觀這帶著感情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常態演出與
正常人都希望大型擴聲在低頻與全頻之間的響度比例能夠是正常的。
即使這些觀眾不會表達科學面,這感情與科學摻混的職場,最終讓站在控台前的決定這三小時的聲音品質!若是將低頻領域
使用第三維度說起,它的包覆感噁心感如同珍蜜糖衣一般,是現今眾多音控人落入這個混音黑洞無法自拔,一旦習慣了,
那系統根本都無法再現從控制台發出的忠實聲音了。
在華人圈子裡我所知道太多稱職的,地位與經驗淵博的混音工程師都一樣陷入這一個顯而易見的陷阱:低頻響度濫用!


1OCT_004,+10dB疊加。
_

1OCT_003,-10dB疊加。
_
1OCT_003=將標記的低音(白色)下移到 -10dB跟主喇叭(洋紅)滾降交錯處,得到 65Hz的疊加點。
1OCT_004=將標記的低音(白色)上移到 +10dB跟主喇叭(洋紅)滾降交錯處,得到 123Hz的疊加點。
現在可以整理出結果,超低音與主喇叭從 65Hz到 123Hz僅有一個倍頻的疊加(約一個音程),以這個窄分頻範圍,對於分擔主
喇叭的峰值瞬態是不足的,同時作為超低音的身份,這分頻也高了,下潛能力有限。
_

理解系統(刻度原則)

長時間演出過程低頻響度過激會導致觀眾體感與聽感疲勞,他們的聽力會像現場音控一樣的疲憊,這又會讓耳朵對響度已經
不靈光的你為了維持一定量級就會不時把大鼓定位凸顯比人聲還響亮,這控台錶頭從 -48dBFS( -30dBu)到 -8dBFS的刻度早
已經分配給大鼓了(你還有 8dB要留給其它的樂器,但是(錯誤的響度維持)讓你佔掉錶頭空間來到 -3或更高的紅色區域,
(你還自恃它只是來觸點就瞬離了),這個低級的混音錯誤就會造成觀眾的聽覺視線完全失焦了,這一錯就不會停止的就到
節目結束了,幸虧混音品質不良是不會出人命的。

好吧,談一下樂隊的感情,如果樂池裡的樂隊聽到了如影隨形追尾低音駐留超過音樂正拍節奏,這些混音變得如此,當樂隊
老師普遍在反映無解之下(音控人員職場認知不足),耳內的混音平衡幾乎是失準走樣的組合,這全都是外場在(優化樂器有效
擴聲定位)結果之下的物理問題!
現今一套大型音箱吊掛完事之後與之配合的就是那地上的超低音箱,嚴格的說這並非標準系統是有缺陷的,只是礙於投資的
現實,這舊規的全頻加超低組合仍然存在職場並無不對,時間久了自然的因此華人音響職場的術科也僅普遍在主喇叭疊加超低音技窮的氛圍。(據估計華人音響職場 80%以上的音控人員無法理解第二(子)低音存在的意義)。
樂隊的耳機永遠是中高音域的音樂組合,在正拍節奏一過尾隨的就是拖過四分音符時間的低頻包覆,他們會感到恐懼甚至需要 Click通道介入,甚至必須使用眼神與肢體默契在演出過程裡。


為何會變成這麼糟的音品呢?要糾錯也要有證據,你剖析這全頻音箱內的低音部份,雖然是低音但是你別忘了除了瞬態樂器
它還必須照顧所有持續或半持續性質的樂器低頻啊,這個低音分頻是很高的不會是那 60、80Hz分頻的,也因此往往在預調
音或彩排時,控台樂器通道上的 EQ.總是被更動著尋找到自己滿意的頻響混合,全然忘了當下是空場的條件!
系統真的這麼糟每次演出都要調整樂器 EQ.?這些音箱的廠商會笨到把產品設計到讓你每一次出聲音就調整 EQ.才能到位?
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起,是音控人員的電聲基礎認知不足導致不正確的現場混音調整!直說就是人為因素佔比高了。


當你調整一只大鼓訊號,有概念與成熟的現場音控人員會將其應有的電平響度匹配好以及平坦 EQ.僅如此在全頻音箱裡,
而在控台總線的監聽裡就會擁有一個從麥克風取得的一個忠實大鼓訊號,同理麥克風製造商更不會糟糕到販售大鼓麥克風要
讓你在通道上補低音加高音才像個{大鼓}!這裡又應驗一件事情,那就是一般現場兩軌的側錄在大鼓的表現總是噪亮與肥壯
混音平衡線永遠高於其它的樂器真是可以。
不理解電聲基礎就會有這些烏龍事件的,全頻音箱的箱體設計本就不適於高峰值的表現,它是寬頻的音箱,科學性的說法 :
它是 RMS的音箱,依產品能耐偶能承受瞬間脈衝如此而已,近代技術已經極限到象徵性將 20到 24000Hz分工不同的單元再
混疊一起傳遞,然而樂器訊號瞬息萬變,各種型態有著其不同的張力,低頻響度是人耳的弱項罩門,所以會演化成身體連同
感覺低頻。波長=音速÷頻率,當這個計算的結果大於音箱的障板,低頻往前指向的能力就低了,透過 EQ.增加低頻要讓全
頻音箱給予更多你能感受與滿意的峰值瞬態,
那只徒增低音單元的機械負擔,另外是整串音箱在其周遭形成更多的低頻駐波
能量而已!這事要怎麼解?


使用窄分頻( 60、80Hz)的低音箱子正如所謂的超低音喇叭,對大範圍覆蓋所設計的雙 18”大箱子,近代單元的線圈已經優化
到 4線圈水平(同樣功率之下有著更深潛的行程),將大鼓所需的低頻藉由通道上的 AUX單獨發送到超低音,你得到暫時的滿
足或是體感的律動,這並非完全解決之道,低音本來就是人耳之憾事,除了有經驗的,能夠在裡面分出層次的人不多。
所以認知不足的音控人員僅也僅會增加隆隆的追尾能量無止盡的發送到自己體感滿足方得休止,這些過響都已經造成混音的
水平線失準了。
你可以反駁沒低音怎麼聽,但是當你開始拆開這個低音組合就會發現到系統的不足之處,假使回到 2012之前的年代人們預設
80Hz為超低音的分頻位置。那麼將這個低音與全頻音箱 ±10dB疊加處給予標記出來也僅將近一個音程(一個倍頻)被改善到
(正常優化之下),這對於大鼓樂器訊號的補償是不足的(大鼓不是只有 80Hz以下的頻響),而當你藉由全頻箱的低音來提增
大鼓的峰值又彰顯不出應有的瞬態值,於是乎扭轉 EQ.就變成最後的消極手段,到這裡還沒完,每一個擁有寬頻域的樂器如
BASS、吉他、鍵盤等,透過麥克風拾音在與樂器間隔的改變就會在混音總程提高了 100到 300Hz的頻響,這不僅止於麥克風
開放數目,甚至連線路訊號等級的樂器都能摻一腳惡化過程!


(要再明白些就是就算電吉他、電鋼琴、合成器等線路訊號也會有上述的頻段會跟音樂相同的調性律動的)!就現場,音控人
員為了要將低這段頻域的量級,更改通道 EQ.行為不斷的發生,因此喇叭的頻響就會有像高山一樣的 80Hz疊加能量!
與缺了一角的旁頻(160到 300Hz)還有過份渲染 8KHz之後的噪亮,一套大型擴聲系統總是被掰成類似 aggressive等化曲線,
要被這樣的演出音品汙辱耳朵兩個小時以上你說有多難過!我們都需要修正自己物理樂理之間的認知能力。
_


1OCT_005。
_

1OCT_006。
_
1OCT_005=將標記的主喇叭(洋紅)曲線與即時測量的超低音分頻頻 100Hz(綠色)進行相位角觀察兩者角差得到約 120°結果。
0dB參照目的是為了要比對修正前後是否有效益,一般人們總把超低音上提超過 10dB以上的響度,就算干涉或是窄頻的問題
存在著,但起碼都有低音!這是不正確的,這只會引起更多低頻提增行為在演出混音過程中產生。
1OCT_006=在超低音輸出端介入 4.5ms得到疊加處的併合,這是普遍人們的調整方法,當然這個方法也確實有效改善主喇叭
與超低音之間的位置差異,而且低頻也有效增加。
但是請別忘了,低頻與音樂的原直接聲又多了 4.5ms(1.5米)的距離,這等於再一次惡化四分音符節奏內的準度!
_

回正低頻響度的認知

2012之後低音(子,次低音)開始真正被工程師認同是必須的延伸系統,在控台的通道上傳統的參數 EQ.濾波分段,低音頻段
截止會在 400到 600Hz之間,這個就是你在彩排過程例如 Hi-Hat、OverHat這類鈸片的特性根本不需要低頻的加持,在你不
想讓混音有著太多的 100到 300Hz的疊頻干涉,剔除掉 400以下或更高的頻響會是個聰明的做法。
這個透過高通濾波就能改善的樂器太多了在 EQ.還沒動用到的時候,再來你看那聲壓校正器的刻度標示,有慧根的就知道
94dBSPL / 114dBSPL的切換意義,在系統交付演出之前,全頻、次低、超低預調整是有規則有刻度的,你只消給予單純的
粉噪就能將各組音箱聲壓級比率的刻度回歸標準,甚至你嫌棄粉噪峰值係數變化過於穩定導致預調的量級讓系統過於壓抑,
沒關係,你可以使用
Meyer-Sound公司提供的 M-Noise進行預調整,兩者間有著將近 6分貝的聲壓級差,也表示系統有四倍
功率擇優的改變,讓你音箱的數量必須還要比往常地多呢!
這個結果又再一次驗證演出過程使用 VCA編組控制低音響度變化在 ±6dB(12響)的聰明。
放開低頻低通濾波的斜率:幾乎一般超低音的低通濾波透過處理器設定在四階 @-24dB的滾降能力,如前面所提到的這也僅有
一個音程的疊加能力,對於常態全頻箱加上超低音的系統組合,當超低音被設定在 80或更低的 60Hz,除了音程窄,他們在
對齊的過程也會因為週期陡峭形成不盡完善的一線化,若放寬斜率來到 3階@-18dB的斜率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低頻增益與
遠超過一個倍頻程的疊加範圍,這個改變能夠降低音控人員潛意識的凸顯超低音那塊令人作嘔的分頻點。

系統預調整的刻度
1-全頻箱在粉噪訊號的發送之下將控台錶頭刻度游走於 -18dBFS(0dBu),這個游走的輸出將對應後級與音箱在控台處得到
94dBSPL@C-weighted,對照 1956羅賓森的響度曲線大約 84dBSPL@ A-weighted。
你清楚主喇叭的動態必須提供擁有 114dBSPL的能力(滿錶頭)。
(現場會以 C計權進行參考校正的原因是節目內不僅止於人聲語音,它還包含著各種不同的樂器訊號揚聲與覆蓋,當演出進行
聲壓級觀察則會以 A計權濾波關注全頻音箱,因為在此時的相比較下,次低音、超低音的響度量級遠遠高出全頻音箱的低頻
量級太多,但是人耳聽判與體感覺恰好。

2-低音(次低音)這個分頻點都會高於超低音,它會可以是 80、100、120甚至更高的分頻(依節目與場地設計),輸出的校正
會是在其 AUX / MIX輸出端推子或是轉子在 0的參考位置( AUX錶頭刻度游走於 -18dBFS,這個游走的輸出將對應後級與
音箱在控台處得到 104dBSPL@C-weighted,你清楚系統的次低音動態擁有提供 122dBSPL的能力(滿錶頭)。
這組延伸的
子(次)低音直白的說給你聽,他就是替代主喇叭峰值係數的不足,也同時改變你演出現場混音的習慣不會再從
通道 EQ.上取得樂器的瞬態能力了。

3-超低音的大型陣列曲率計算在 2011年第 13屆 AES年會裡公佈數學論述之後再根據 2003為了響度錶而重新測實的耳朵等響
曲線,超低音的分頻在次低音的加持之下延降到 60Hz,這讓疊加處縮窄得不到一個音程專心的駕馭現場的下潛包覆頻域。
輸出的校正會是在其 AUX / MIX輸出端推子或是轉子在 0的參考位置(AUX錶頭刻度游走於 -18dBFS,這個游走的輸出將對應
後級與音箱在控台處得到
114dBSPL@C-weighted,你清楚系統的超低音動態擁有提供 132dBSPL甚至更高的能力(滿錶頭)。
(話說 2003年重新訂正的等響曲線在感覺頻域 63Hz位置要將 A計權斜率下提增到 C計權的量級相差了 26dB,這表示倍數量
的低音疊加擁有 6dB增益,26dB即表示需要 20只超低音才能齊平 63Hz@ C計權曲線,這是校正器上面對應系統 94 / 114的
理由與標準),這也澄清了音箱購置文化幾比幾的商業定律,而若認真說起配套比例,那將會是 2:1(兩只低音配置一只
全頻音箱,也就是主喇叭,而低音的身份被重視了)。

以上是系統聲壓級的基本預調整,當一個級輸出的電平與聲壓級預調整好,面對一個大鼓訊號首先將收音麥克風與通道話放
之間的量級匹配好,它們會讓錶頭來到 +10dBu或是 -8dBFS的刻度位置。
(這個理由來自於早期控台峰切能力對應電壓機械錶頭與麥克風 ±30dB臨限的參考標準),將大鼓通道的推桿置於 0位置控台
錶頭游走於上述刻度位置,對應聲壓級會是 94dBSPL@C。
你的聽判會直覺低頻不足,於是伸手要去調動通道的 EQ.在這裡就是錯誤的開始!正確的做法是將大鼓的次低音輸出提增,
讓你的聽判得到這個峰值瞬態的量級到位即可,而這個調整屬於感情維度,有趣的是在這裡的量級顯示全頻音箱的聲壓級是
不變的但是峰值標準已做到了,神奇吧!

(子)低音的補償提增可以獨立優化各種不同樂器的峰值因數特性,改善了樂器在低頻端的層次與降低濫用現象,這段頻域的
設計更是改善了各部樂器在 100到 300Hz的混音干涉,在沒有組延伸低音之前主觀感情敏銳的音控人員往往都還會使用分流
調整降低樂器混疊過程的干涉現象。
次低音的設計會讓聲音訊號將峰值(Peak)樂器與持續性(RMS)樂器分流的定位感更清楚,若從科學上證明就是低頻乾淨了,
那麼全頻箱的低音單元清晰條件就提高,而且低頻架構只需單聲相即可。
接下來是超低音的覆蓋,最糟糕的是人們總是把超低音的身份既是峰值瞬態域又是包覆體感域混加一起這是不應該的,當今
沒有低頻箱體在瞬態與包覆能力同時都是最好的(商業嘴巴會有的)!
依照科學物理箱體設計朝峰值瞬態發展就會損失下潛包覆效率,反之亦然。現今的名廠在低頻音箱上的變化有的特別設計
次低頻段的音箱,有的則是同型音箱不同身份改變分頻位置取得,而身為使用者的你必須搞清楚調整要領與原則。
_


1OCT_007,超低音使用 4.5ms疊加的解果比對。
_
1OCT_007=這是一張驗證截圖,綠色的曲線是主喇叭與超低音同時打開的疊加組合(沒有介入時間),從兩者角度差計算所得到
的 4.5ms介入得到黃色框(~50到110Hz頻段範圍)有效的增加達到 9dB之多,完全是合理的優化。
使用時間修正的方法除了得到正面的疊加增益,在另一面卻也影響到上倍頻第二個高音程的增益,這個物理現象可以從上面
的相位角觀察出它們是對應疊加處 73Hz所形成的結果(圖 1OCT_006),擇取了下倍頻的優化但是影響到上倍頻的增益,偏偏
它在音樂上就是峰值瞬態展示的所在需要,除了敲擊樂器外,BASS、語音都還會混疊在這裡呢!這個物理現象在觀眾滿場就
會讓音控人員硬生的提加低音企圖有那麼個碰蹦撼人的衝勁!不幸的盡是一坨坨的下潛段位(因為這個段位正巧是低通分頻的
滾降處),幫不到忙的,導致低頻就濫用啦!混音遭透了 >_<。
_
四分音符追尾時間的改善

這個坊間白話稱為黏貼性,調整低音的技術已經很普及了,如果把這個優化過程放到桌面上來總括就剩下時間介入的問題,
使用各種調整手段都能夠達到全頻音箱與低音部份相位疊加的整齊,有的音控人員甚至事先在超低音與主喇叭統一預延時
10~15ms以方便音箱間距 ±對齊,這相當於 3米至 5米的距離差,這個基本認知所秉持的是常態大型演出在主喇叭吊掛與
舞台上歌手的麥克風距離不少於 10米,多個幾米差距不會影響過大,這個觀念在有耳返技術的現在就必須改正了。


其實這些時間上的增加都是歌手與樂隊耳朵上的演出負擔,若能從科學物理上改善就必須優先進行的,當你浪費了 5米得到
整齊,為了心型或是曲率設計又來個幾米的推遲。(低音箱體心型吊掛設計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降低舞台上的 Rear-end 現象)
音樂的狀態維持就愈來愈辛苦,直白就是麥克風很難唱鋼琴很難彈。
高通濾波整齊法是近代喇叭疊加技術裡的新寵,修整優化過程幾乎成為系統工程師的藝術創作,原因是它不必動用到時間的
介入就能整齊音箱之間的距離差,這讓整個調整設定能夠往一個4分音符時間內完成,無論是面臨不友善的空間或是歌手與
樂隊在瞬態時間的爭取,這是好的系統調整基本認知,也是系統工程師比須了解的硬基礎。

混音前的理解-測量可以幫助演出感情更豐富的
我們清楚要面對觀眾的噪聲層,空間反射量級,而如果這個預調整方向是正確有效的,那麼歌手的耳返遷就反射追尾現象
調整的比率就會將低,樂隊的監聽盒總成都會趨向正常的混合比值,使用隨身 SD卡紀錄回聽就能比較的。
雖然大空間潛在殘(混)響值 RT60衰退根本就是駐波等級的,直白的話就是大鼓踩出來的反射時間都超過了四分音符了,也就
是說在時間節奏裡應該結束的仍然延宕著,你若自恃耳朵能改善這拖累的低頻追尾那是自欺欺人,你甚至不相信這個 FFT的
視窗技術,然而測量的目的與精神就是在這裡,位置距離沒有正確疊加就會折損量級或是頻域消失,而正確優化之後能增加
覆蓋量級在你沒有介入時間參數,任你耳朵鍍金也一樣對於相位是不敏銳的。
商業現實面固然既在生活裡,但是理想跟音響人的夢想不能斷!這赤子的熱情仍要維持,對於測量,筆者從 199x年代的
JBL.Smaart.v1.4用起,一直到 SIA-4.9寫了引導的文章(也是兩岸最先留下心得報告),會停下來是因為資訊已經普遍了,
系統測量的理由與使用帶入用戶端,這目的達到了...

1OCT_008,三階 -18dB@Butterworth濾波選擇。
_

1OCT_009,主喇叭使用 75Hz@3order高通濾波進行修正。
_

1OCT_010,4.5ms與高通濾波優化的比對截圖。
_
1OCT_008=使用高通濾波調整的方式(你可以不用再理會那複雜的數學,自由選擇滾降頻點、斜率來貼近超低音相位角)。
1OCT_009=主喇叭高通濾波介入(綠色曲線是即時模式)每改變一個頻點或是斜率就會看到相位角上移,最後選擇到 75Hz以及
三階斜率 -18dB@Butterworth濾波跟超低音的相位角疊加在一起,這個疊加的效益高達兩個音程半的改變!
1OCT_009=這兩個音程半相當於
40Hz to 250Hz的頻段全都受惠,若將前者使用 4.5ms改變超低音時間的曲線(藍色)相互比對
你能夠直觀清楚得到改善的範圍,上倍頻疊加達 3dB以上的增益改善,相當於榨出一倍以上的功率來,最棒的是這個變化能
讓音控人員降低潛在提增超低音的企圖,同時沒有繼續惡化舞台上的追尾現象,因為完全沒有介入修正時間。

刻度方面
就筆者職場演出責任無論甚麼音箱都一樣的調整行為在低頻與全頻之間的疊加仍須每個不同的現場都要來一遍的,這一個預調整過程就會很清楚配合當下的節目內涵這次它們是平坦還是稍加 3分貝的曲線,讓低音至少能盡量有 60°範圍內的疊加修正,另外演出的控台設計還能主導控制低頻透過 VCA操作 ±6分貝的演出響差,這些都是潛在理性的刻度預設,當樂器訊號
進來了對應刻度與後級你更清楚系統的紅色區域在哪裡。

同時演出前的預調整筆者能夠主導從控台出來的聲音與喇叭之間的的忠實度,就感情方面在演出過程通道的 EQ.近 9成就是
留在演出這個當下應用的,你不清楚觀眾情緒的變化,早早的在空場彩排耗盡通道上的 EQ.那是最外行的現場混音,滿場時
微調混音與 EQ.優化音品通過擴聲盡可能忠實地再現那些感情維度的色染和動態調整才是智慧的。
就感情方面
我們清楚演出現場要面對觀眾的噪聲層(瞬變),空間反射量級,在演出前的科學參考如果預調整的方向是正確有效的,那麼
歌手的耳返,樂隊的監聽盒總成都會是正常的混合比值,當歌手與樂隊的主觀是正確的,那它對於前場跟舞台上的音控就是
演出的加分劑了,算環噪與反射量級是大的。

結語

現場混音有職場平台與發光機會的人都能扛事的,但是這與混音作品就難說了,畢竟科學難斷感情事!針對預設一個有效的
聲音系統,筆者再做補充的這一篇,在旅程生涯有幸使用了線上一些主流品牌的音箱,見識到科學技術的神奇,工作跟很多
音頻硬體工程合作過,每次除了系統使用都還能包括技術交流讓雙方都有點滴的成長,喜悅不斷。
近代在網路論壇上互動的測量技術幾乎都是在低音與全頻的疊加上著墨,你會發現在各論壇爬文就能知道這音箱技術在正面
那兩串上所下的功夫已經來到神一樣的層面了!而調整的技術根基都沿自於 鮑伯先生的綠本子或是品牌技術的測量提供。


各廠家從擬算到置放再到 GUI遙控軟體介面都非常的成熟,唯獨就低音喇叭必須跟主喇叭分家,這也為何調整技術資訊總是
圍繞著低音喇叭疊加科研這一方面,但就算是任它再怎麼的進步,這個刻度最後就是留給感情使用!
不過從另一個維度來調侃這些建立在數學的物理證據也許就是人們演化過程的一個障礙!人們若韌性以感情主導這些音箱
演出一切也未嘗不可,畢竟情緒處處可發,眾人買單而已,無論優劣這也算是一個結果。
現場擴聲與後製混音在感情的介入是兩回事,人們總是混淆在一起整慘了初心者,對於低音在現場的餵給認知,一個是從通
道 EQ.扭轉,一個是從延伸音箱,這已經是兩個品質結果與觀念了,更遑論要讓音控從低頻的設置去理解倍頻程疊加影響到
混音的感情面,難養成啊!僅藉由補充篇來奉勸各路同好們正確的使用低頻響度,你的演出才會是個耐聽的好作品。
聲音是有刻度的,低音是有層次的,對齊了嗎,在你介入感情之前...吳榮宗


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