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耳內監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吳榮宗 主筆
前言:

在前一篇的文章裡我們提到一些迴授的因素,也簡述舞台上 Wedge 的基本聆聽位置。然而實際的
應用下,現場狀況可能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的好,最簡單的解釋即有兩個團體,有兩個聲音工程師,
他們全都須要使用同一套的系統來完成工作,或當節目是在室內的空間演出,又環境殘響惡劣,
或表演人須要不斷的移動,種種的因素,這樣的狀況會使得一些基本物理條件派不上用場,現場節目
的革新創造是不斷的,總不能因為硬體的約束而箝制其未來發展性,

元化的表演場合裡,為迎應個人表演上的監聽需求,個人專用監聽系統從固定位置的提供,到現今
已是高品質的無線電系統了。原則上我們要認識這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的系統要拜謝
heavy metal bands ( 重金屬搖滾樂團 )。早在 1960 ~ 1970 年代,舞台上的監聽演化裡,他們因節目
內容的須要,不斷的嘗試及更改舞台上的聆聽環境。早期由於場子不會很大,光是以 PA 的泛音及樂手
彼此間的距離近,尚可聆聽。以前沒有所謂的 Wedge 時,外場喇叭內緣都會適時的調整角度供舞台上
的表演者聆聽,當然問題也是一堆,當時比較受矚目的披頭四在一場大型演唱會裡,他們發現很難在
舞台上聽到彼此的聲音……,漸漸的 Wedge 的地位形成一直在這表演領域突顯出重要性,
隨著年份及節目製作的變化,表演內容愈加豐富,系統也愈多,有時一套鼓組可能在 1 M 高的檯子上,
各個樂器組合的間距愈來愈大,獨立的 Wedge 監聽調整也就迎應而生,匹配一套舞台上的聆聽環境是
每位 soundman 必經的過程,從最簡陋的系統條件到繁瑣的龐大系統,演化至今,
一個小小的 Pub or Club,聲音硬體系統裡最少也會擁有兩組獨立的舞台監聽模式。專業的演唱會甚至
多達 12 ~ 14 組,然而人的聲音單靠那前方的幾支斜背喇叭跟本壓不過那比人還高的 Marshall
TM 牆,
一整排堆埵起來的 Guitar / Bass amplifiers,對一個聲音調整的物理原則完全派不上用場,
任何 soundman 都會碰到
“ 我的聲音再大一點“,講是容易,實際上在電器物理特性上已是沒有所謂
再大一點的空間了,要知道的是沒有多少藝人是會想去瞭解什麼原因的,
當然你可以再將自己的監聽喇叭增加到足量的數目,天啊!這所影響不止是舞台上,
現場的擴音 ( FOH ) 將會因為舞台上直接音的音壓值升高而困難平衡音樂的內容,這種狀況幾乎都發生
在各位的身上,尤其是室內的場子,你的 House 甚至可以不用開啟 Guitar or Bass 甚至是小鼓,
僅以 Vocal 的 SPL 來匹配這些舞台上的直接噪音電平,是麼,而就成音的轉播上,過大的舞台噪音
將使得 Vocal 麥克風接受到更大的環境噪音值,如此的現象,最快的解釋說明就是這成音的內容將
不會得到清楚的唇齒聲音。
台上你永遠都在 “ 需求音量與直接噪音的比值做抗爭 “,這些過程也都會成為你未來躍升
House soundman 的辛苦歷程,平心而論,就算提供一標準的監聽系統供使用,也都會因為 PAG 的
因素而有所限制,它都是在好聽與可聽之間做掙扎,個人監聽系統也自然萌芽出頭,在那時代,
有線的耳機監聽首先獲益的是鼓手,漸漸的當專業表演場子的內容須要,樂手或是合音部份開始以
耳機來改善這聆聽的環境。以早期的演唱會資料可看到幾乎是那大大的專業耳機掛在樂手們的頭上。
1980 後期,house engineer Chrys Lindop,在盲人歌手 Stevie Wonder 的巡迴裡,與英國工程師
Martin Noar,將監聽的模式進而推展到無線電傳輸的模式,一直到現在,耳內監聽無線化是購置的
優先條件。時至今日,一些困難製程的硬體,如高驅動的耳機音圈,工業標準的頻率響應等,
在今日的科技時代是出錢即有。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我請教老外朋友 David 他們來轉譯中文後,耳內監聽,這應該是最貼切
了,如果不習慣,那就直接稱呼 IEM 就可以了,畢竟是外來語。如同跟老外合作時,他們會要求或詢問
How many IEM for stage ? 或除了要求外還特別叮嚀需要 stereo 的模式。原本各位生活工作裡所領受的
教義幾乎是調整舞台上監聽喇叭,內容不外乎是各樂器的大小聲,迴授的比值等,這樣的觀念在大家
的腦子裡已是根深柢固了,不管過程如何,最後的目的就是把這監聽的功能表達出來。
又因為樂器的直接聲音會去影響這監聽喇叭的增益值,大家都知道,這不過是直接音與反射音進入
麥克風後送出喇叭其中的時間差,繁雜的舞台監聽系統將使各位在取得一個舞台聆聽平衡點是困難的,
又在台灣的文化裡,製作單位是 ”最大” 的,( 這段文原本就不用列入,不過在台灣 Audio Rental 市場
裡,它卻是影響品質的最大肇因!) 出錢的怎會接受技術建議呢?專業的認同若無法接受,
自然就會有 ”另一種專業 ”來接手一樣可以完成的,各位,蘋果裡面爛掉了在外面看到的還是蘋果,
這就是台灣的節目製作文化,在因低價而不用在乎技術的傳遞下,一代一代的觀念就爛下去了,
也才會有一流的國際硬體三流的技術!唱片不好就怪盜版,自己要先反省創造出什麼爛音樂空間,

好的 IEM 監聽品質
發展至今,一個標準的 IEM 有些遵循的規範就慢慢的浮出檯面了,基本上有四大項:

( 一 )、好的聲音品質 ( Improved sound quality )。

( 二 )、輕便可攜性 ( Portability )。

( 三 )、移動性 ( Mobility )。

( 四 )、個人自主的控制 ( Personal control )。

好的聲音品質 ( Improved sound quality )。

前一篇文裡提到的 PAG 知識,在舞台上欲取得一個好的聲音品質全都跟這 PAG 有關,
如今當你接手 IEM 系統時所要考慮的 PAG 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監聽的放送系統直接塞在耳朵裡,
麥克風的迴授受元素 – 喇叭放送的增益值,沒有了它,Feedback 就很難了,但且千萬記住!
迴授依然是會出現的,它會從 House speakers 來,或是線路指定的錯誤來產生,那將會很嚴重的。
IEM 系統是整個塞入耳朵的,若真的迴授產生,那對使用者將是很大的傷害,各位必須清楚,
在我們正式進入 IEM 之前,先簡單來瞭解一下咱們的耳朵,這是我從網路上拿下來的,已經是最白話
的文章了,主要是多瞭解一些是有幫助的,各位也可以自行尋找更精闢的耳朵網站,或直接跳過往下
一章節 { 聽覺系統的對照 },

耳朵

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是聽覺及平衡的器官。聽覺的產生是由聲波進入外耳道後撞擊在鼓膜
上,經過聽小骨傳到卵圓窗,在外淋巴液中形成波浪,引起前庭膜和鼓階的震動,內淋巴液的壓力
上升,壓迫基底膜而刺激 Corti 氏器,於是產生聽覺神經衝動,使我們聽到聲音。

一、 生理上可將耳朵區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份。

二、 耳朵是一個聽覺器官,也是生理上很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

三、 聽力是由耳朵所掌控,但耳朵最重要的功能及最複雜的構造是在耳朵的深 處,甚至於在頭腦。


_____________________圖 1 - 1 耳朵構造
外耳 ( The Out Ear ):耳翼、外耳道、耳膜

外耳道

1、外耳道是指從耳甲至耳膜的部份。

2、外耳道的長度約為2.3公分~2.9公分;成人的平均長度約為2.5公分。

3、外耳道的直徑約為0.7公分,大多數都不是呈直線的。

4、外耳道表面的皮膚只有一層細胞的厚度,因此極易刮傷。

5、外耳道的表面會產生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皮脂,它是一種對昆蟲有毒的一種物體,
另外盯聹腺會產生黃色的分泌物,稱為耳垢。它的功用是讓耳道不會太乾,同時防止昆蟲侵入耳道。
外耳道的毛髮向著耳道口的方向生長,除讓昆蟲不易入侵外,更有保護耳 膜的作用。

耳膜:( Eardrum )

1、 耳膜是一個中間向外凸出的橢圓形薄膜。

2、 耳膜只有 7mm 的厚度,顏色像粉紅且帶透明。

3、 耳膜非常有彈性,它可以捕捉音波的振動,並將之傳至中耳。

中耳 ( The Middle Ear )

中耳構造:

1、 中耳介於耳膜與內耳之間呈不規則的形狀,它像一個蜿豆仁的大小位於頭殼太陽穴骨的部位,
高約1.5mm,寬約2-4mm,容積大約1 – 2 cm

2、 中耳內有二條肌肉,分別為鼓膜張肌及鐙骨肌。

3、 中耳內有三個聽小骨。

4、 中耳腔透過歐氏管(鼻咽管)與鼻腔相通。

兩條肌肉:

1、鼓膜張肌的一頭接在鎚骨板上,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

2、鐙骨肌的一頭接在鐙骨頸部,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它是人體中最小的一條肌肉。

3、此二條肌肉拉緊聽小骨鏈,使它們對聲音的振動有更靈敏的反應;同時保護聽小骨及耳膜。

聽小骨 ( Ossicles )

1、三個聽小骨分別為鎚骨、砧骨、鐙骨。

2、三個聽小骨組成聽小骨鏈,接收耳膜的振動,將聲音傳至卵圓窗(內耳)。

3、鐙骨是人體最小的一個骨頭 。

歐氏管:

1、 又名耳咽管,一頭在鼻腔上部另一頭通中耳腔。

2、 小孩子的歐氏管是短的、直的、開放的,因此較易受到感染

3、 大人的歐氏管有點彎,平時為封閉狀,因此比較不會受到感染

4、 歐氏管可藉吞嚥、打噴嚏或打哈欠時開啟以平衡中耳壓力及導流中耳之液體。

內耳 ( The Inner Ear )

一、 內耳分前庭(Vestibule)、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耳蝸(Cochlea)三部份

前庭

1.它位於卵圓窗的內側,是個很小不規則的空間

2.前庭無聽覺細胞,因此無聽覺作用

半規管

1.管內充滿液體,是由耳蝸連接過來的。

2.是我們人體平衡器官之一,它讓我們知道是不是正在移動、移動的方向以及身

體處在空間中的位置。

耳蝸

1.它是內耳也是聽力最重要的部位

2.耳蝸是一種旋轉狀的構造,內部充滿淋巴,外圍是一層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保護 著。

3.耳蝸從基部到頂部的長度約5公分,聽力的分析是在這個部位執行

4.基底膜的上面是聽覺器官的最尾端,這部位稱為柯氏器 ( Organ of Corti )。

(1)柯氏器內有毛髮細胞;分為內毛細胞及外毛細胞,毛細胞上佈滿纖毛 。

(2)內毛細胞一排,約有3500個;外毛細胞三排,約有12000個。

(3)毛細胞和聽神經的神經纖維相連接,神經纖維約有30000個 。

(4)這些毛髮細胞會感應中階內液體傳來的振動或毛細胞上面覆膜的移動。

(5)毛髮細胞可將接收到的液體流動及振動轉換成神經刺激。而這些神經訊號在腦部會被轉譯為〝聲音。

(6)神經會被組織起來成為聽覺神經,且直通我們腦部的聽覺區 。

聽力形成:

一、 聲音由耳翼接收,並傳至外耳道再傳至耳膜。

二、 耳膜接收聲音的能量,並將它轉變成機械能量,所以第一個能量的轉換是從耳膜開始。

三、 耳膜再把機械能量,傳送到聽小骨鏈

四、 鐙骨的踏板接在卵圓窗上面,它將機械能再轉成液能,這?是第二個能量轉換處。

五、 前庭階的能量會傳遞到中階,中階液體的移動,會造成柯氏器上面毛髮細胞的移動。

人耳是一個能源轉換器,聲能由耳翼收集,經過外耳道傳到耳膜,耳膜的振 動將聲能轉換為機械能,
經由聽小骨傳到坐落於卵圓窗的鐙骨踏板。坐落於卵圓窗的鐙骨踏板的移動在耳蝸內產生液能。
當踏板往內壓時,圓窗就向外突起,來釋放受壓的液體壓力。 當踏板往外移動時,圓窗就向內移。
液能也能引起基底膜、前庭膜、覆膜和柯氏器的毛細胞易位。當液體流動引起毛細胞移動,
產生剪毛作用時,製造出神經或電能,電能經由聽神經傳到大腦。

資料提供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

聽覺的系統

同樣的當我們對自己耳朵的聆聽機能工作方式,將其攤開來對照電子電路,你會發現到咱們的腦中樞
除了辨別聲音外,尚要保持人的平衡感。他無時無刻的在執行這平衡的事情,然這與聆聽有何關係?
一般的舞台情況,除了正面的單音 ( Mono ) 監聽喇叭,可能是從某個 Aux send 的組合,
內容依樂手的需求及喇叭與樂器的位置所產生出來的 Sweet spot,但各位別忘了,
左右耳朵都還是聽取舞台全部的環境聲音,加上眼睛的觀看。因此我們的耳朵聆聽辨別仍是立體的
音像,( 正常人一輩子的生活音像是立體的 ) 只是當下對著某一顆 Wedge,精神上特別去注意某一個
聲音的 Level 是否加大減小,當表演者與 Monitor engineer 長時間矜持在某一點時,最後都不會有好
結果的,這是因為過程太長了,聽覺辨別麻掉了。( 機器與人是不一樣的,人這方面你尚須加入
成熟、情緒、智慧、時間等 ),因此如果狀況真是如此,那就先停下來緩和情緒,數分後重新聆聽時,
你發現之前所調整的數據會有些突兀或保守,你可以嘗試看看,它真的會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聽覺系統對照圖

什麼是好的聆聽品質?

市場上各個成熟及買得起買得到的 Personal Monitors system 我們大致上的介紹一下,
有 AKG In-ear monitor system IP-1 + SPR-1 + SST-1


___ ______圖 1 - 2 IP - 1

___________圖 1 - 3 SPR - 1

__________
圖 1 - 4 SST - 1
Garwood 的 system – 24,Radio station,等,哦忘了告訴大家 Garwood 的產品.....天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 1 - 5 SYSTEM - 24

______
圖 1 - 6 IBF - 1624

________
圖 1 - 7 SYSTEM - 2
Sennheiser 的 Evolution 300

________________圖 1 - 8 Evolution - 300
Shure 的 PSM 700 及 E-1,E-2,E-5的耳機,

__ P7T

_____圖 1 - 9 E - 1

_____圖 1 - 10 E - 2

_____
圖 1 - 11 E - 5

_____
圖 1 - 13 P7R
頭上有碰到的 IEM 的設備,在台灣當屬 Shure PSM-700 + E-1 的耳機,而真正與外耳管接觸的設備
就是這重要的耳機及兩者間的媒介,耳模跟個人拋棄式的噪隔海綿,耳模是屬個人的隨身物,
在你購買一專業耳機時就必須配合耳鼻科去定模,如此才會完全緊密的貼住外耳,這個好處就是能
長時間的佩帶,耳機的揚聲管也能深入外耳管道以得到更好的頻率響應。
又由於製造耳模的風氣在每個人觀念並不是那麼的普遍,廠商也瞭解此問題,噪隔海綿的出現不是沒
原因的,不過使用前你必須將其壓擠縮小後,置入耳道等海綿放鬆擴大來擠住外耳道,
長時間下來會讓耳朵難過不舒服,在個人衛生上,用完一次後不適宜給另一個人使用。屬消耗品,
多次的壓擠海綿使得塑膠套管易與海棉撥離,後期所出現的軟質塑膠套雖然耐用,廠商也細心的提供
大、中、小尺寸,但是耳機的揚聲管都無法實際的深入外耳道,因此頻率響應都不是很好,
在低頻方面是最吃虧的,在不瞭解這因素下,你試著提升耳機的低頻增益,
得到只有音圈失真的反應罷了,這是因為原來的響應就有已經擁有低頻部份,完全是因為耳機的
揚聲管與外耳道之間的距離問題,各位清楚麼,專業耳機的數據寫得也像喇叭一樣,概略的基本標準
都能在 1 mW per 100 ~ 105 dB 之間,Shure 的 E – 5 甚至高達 122 dB 之多!當然價格也不便宜,
個人的經驗建議是當在真正的使用場合還是採用噪隔海綿,對 soundman 在調整上會比較輕鬆。
E – 1 耳機上的黃色物質就是噪隔海綿。在調整 IEM 的過程有一些我們必須要注意的事情:

1、確認沒有任何的聲音在 IEM 的系統管道上,當你開啟 IEM 系統時。

2、Fader in 所需要聆聽的 Lead Vocal 的訊號電平,正確無誤時開始調整所需的電平位置,
在這裡非常重要的是在混音器上,Aux send 音量電平旋鈕應該是在 10 點鐘與 2 點鐘的位置,
就 O2R Aux send 是以 Fader 來調整時,那它的位置應是在 Fader 參考臨界點 0 dB or - 5 dB 之間的位置,
這個基本動作就是有的系統輸出很大,結果等化器與後級,或 Aux send 的標準位置沒調適好,
每一個聲音訊號送到任一組 Aux 輸出都只開 一點點,這在事後的調整上難去作定義,尤其是換一人
接手時,會很難適應系統,所以各位要有一個習慣,以 Lead Vocal 的 Monitor 為例,從麥克風輸出進
來 Console 調整出到 Master 電平適當後,Lead Vocal channel 指定到其 Aux 的輸出電平就須要當其
迴授的臨界點設定在上述的位置才對,你或許會說電平量開不到那個位置就迴授了,所以呀,
你就須要降低此組總 Aux send 的 Level 或降低串接在此組 Aux 上的等化器 Input Gain ,
或切換後級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各方管道皆可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目的,當混音器的電平位置確定後,
第二個要調整的設備是耳機的無線電發射機,調整輸入的電平值後,
再調整藝人身上要用的接收器 / 耳機的聆聽電平大小。

3、開始加入所需求的樂器電平,首推的就是 Drum set,前面為何我們須要優先調整 Vocal Level 呢?
若今天調整的是 Wedge 那因為開放環境的因素,若未超出某一界定值時,你不會很清楚辨別出串音
的電平值,在 IEM 的環境裡,你將會很清楚聽到 Vocal 麥克風除了收到主要的聲音訊號外,
因為距離,它也會收到其他低於主聲音訊號的環境噪音值。因此當一個 Drum set play 的當下,
而你尚未送入耳機時,這 Vocal 麥克風除了原有的訊號外,就已經送入相當份量的 Drum set
的串音訊號了,如果耳機還有其他合音麥克風的訊號時,那就更清楚的得到Drum set 的訊號電平了,
這就是為何要先行調整 Vocal level 之由。你必須連這個舞台上的環境噪音都要考量進去。瞭解麼

進階的使用 IEM

前面提的是一個基本的使用 IEM System 在實際的應用上這樣是很不安全的,以前的課程裡我有告訴
過各位音樂電平是瞬息萬變的,尤其快歌或或是藝人亢奮時,這輸出的電平 some time 會突然的大
起來,你是絕對來不及調整的,或突發性的 feedback 其他非預期的狀況等,我們須要在系統內加
入 Limiter / comp, 及 FBD 迴授消弭裝置,最後是 an octave 的等化器,成本粗的話你可以使用
1 / 3 oct 沒人會管你。

Limiter / Compressor 在 IEM 的設備裡幾乎都有提供,不過它們的數據調整都不夠細緻,
因此很容易聽出來訊號過大時被抑制的現象。在此建議外加標準的動態處理設備是正確的。
適當的修飾那過多突兀的音樂電平,讓使用者更舒服。

FBD 迴授消弭裝置各種廠牌很多 Shure 的 DFR 11 EQ,或 Behringer DEQ - 2496 這兩款在 $ 方面
比較平易近人,令人高興的是全都帶有 Equalizer,這方面大家都滿分,Shure 還有 Computer software
而 Behringer 有 stereo sound images,Bass images 等,原則上加入其中的一台,咱們需要的條件就
都有了。


_________圖 1 - 14 Behringer DEQ-2496

_______圖 1 - 15 SHURE DFR-11EQ
Equalizer 等化器原則上只要有個幾段的參數等化調整就 ok 夠用了。
其目的就是把這個耳機內頻率響應適當的修飾一下,聲音會更好聽。又整體的音場可能多了或少了
某方面的頻域,利用等化器可以幫你很大的忙。
IEM 混音技巧剖析

Mix Mode ( 混合模式 )

我們以 Shure 的格式來說明,

在主機發設器上有 Mono ( 單音 ) / Stereo ( MixMode ) 立體混合模式,製造的人早已清楚調整一個適切
的耳內混音是費時的,所以在迎應縮短舞台上藝人與工程師的呼應修正時間,調整的技巧模式有以下
幾種,

利用 House 送過來的兩路 Band 的成音訊號在 Monitor Console 上組合成 Mono 的訊號,
或是由 Monitor Console 自己混音出來的兩軌訊號反送回 Channle 再送交各 Aux ( 喂!千萬別把這反送
的訊號再送回 Master 這是會迴授的,是會殺人的 )!再由你所指定的某一 Aux send 送到無線電耳機
發射器的左 or 右聲道,接下來將欲送給此組 IEM 的 Vocal 訊號再指定一組 Aux send 送到發射器的
左 or 右聲道,在藝人身上的接收器別忘了是切撥在 Mix Mode 的位置,這是最快的一個組合,
而且藝人可自己藉由接收器上的 PAN 音相調整來混音 Band 與 Vocal 的大小聲平衡點,真的很方便,
不過這是有缺點的,這樣的架構下音相是 Mono 的,另外前緣觀眾區的互動環境聲 ( Ambience ),
是無法去定位的,這樣子會給使用有不自然。

Mono Mode ( 單音模式 )

查看很多老外寫的相關資料,對 Mono幾乎是..就那麼一回事,那個大一點那個小一點,唯一所提到的
重點就是上述的 ( 正常人一輩子的生活音像是立體的 ),在兩個耳朵內塞入平面化的音像,
腦中樞的作用對某些人可能會比較辛苦,於是就會有歌手會將耳機帶一邊而已,其目的就是要平衡
現場環境的感覺,由於他 ( 她 ) 們對這種現象說不上來,所以你得到的答案就是”聽不太清楚”,
或是說感覺不對,那我們能不能改善呢?可以的,往下看……….

Stereo Mode ( 立體模式 )

基本的混音模式幾乎就是這問題的解藥,各樂器、人員的位置隨著音場改變一下 PAN 的位置你所要
聽到的自動就浮現出來。加上眼睛看到與聽到的在腦中樞位置組合運算起來是合邏輯的,
還有就是各聲音的位置不必像那 Mono 的模式再怎的增加就是擠在那裡浪費動態電平,也因此立體的
模式不用給多少的 level 就可以得到大腦想要的能量,這在調整上對 soundman 是加分的,
另外就是剛剛出現的字眼Ambience 它的解釋就是 :

空間的聲響反應 ( Room acoustics ) 或稱為自然的殘響 ( Natural reveration ),由於封閉式的聆聽無論
任何模式,你當靠那幾支 Vocal 麥克風是得不到多少有用的現場互動的Ambience,因此我們必須
補償這環境境聲音,位置呢?舞台的前緣然後拾音點面向觀眾,一般在舞台正中間架上兩支品牌
一樣的麥克風採 X – Y 模式收音來產生立體的音像,因為兩麥克風都在同一的位置,收音的當下時間
是一致的 ( Coincident ) 有時即稱為 Coincident Miking 。若舞台很寬的狀況,那在最左及最右再各追補
單一支同品牌的麥克風即可,然後把這環境的聲音適當混調整好後,在 Monitor Console 上我們可以
建立一個組群,這個 Ambience 的聲音在舞台靜態時可以適時的推高電平增益給藝人擁有實際的
臨場感及最重要的安全感,告訴你,歌手一定愛死你的,

那請問遠端的觀眾回應怎麼辦?當然可以,收音進來Console 後,別在音樂進行中加進來,那會因為
距離的關係會產生 Delay 的現象,當靜態的當下,依舞台上的互動情形將音場加入耳機內,
你會創造出一個活的大現場在腦中樞內,喂!別濫用知道麼,得到反效果是很慘的。

效果的處理 ( Effect Processing )
身體,現在的焦點就是身體,當我們聆聽喇叭時,在低頻能量的延展如一般的 120 以下的頻率,
這些低段頻率在人的耳朵上是聽不出位階的,但透過多個 15”、18” 的紙盆揚放出來藉由空氣的振動
產生波動,身體的接觸後傳遞到大腦中樞你會感受到那份能量,可惜的是 IEM 在這方面的 images
是無法提供的,最顯註的是 Drum set 首當其衝的沒有所謂的 Drum Power ,
一般我們可以提供 Sub-bass 的低音喇叭供鼓手使用,耳機聽到及身體感受到,這是可行的,
甚至可以補償這低頻的能量在舞台上供前緣的樂手有感覺,這樣的硬體編制又不太適用在
小型場合 or Pub 之類的地點,所以要滿足鼓手這方面的缺乏,在鼓椅下方可提供一個類似汽車音響
工程營造低頻氣氛的 AURA Bass Shaker,如此當大鼓踩下時,訊號藉由放 monitor 送過來同時反應,
鼓手的椅子即刻震動,在耳朵上及身體上皆有合乎邏輯的數據,在一般的小場合非常的好用,
這對現場整體舞台上的噪音值大大的降低,提高了收聽品質與調整上的輕鬆。
_
__
____________圖 1 - 16 Aura Bass Shaker
使用 IEM System 針對耳朵的特性,有人概略整理出一個參考的數據供使用,目的也是在照顧保護
耳朵,正常的封閉的聆聽模式,在沒有外部噪音的影響時,90 dB 的耳機音壓是般的聆聽電平值。
以下劃分出數據供各位參考人耳對音壓疲乏的時間。

90 dB SPL 8 Hours

95 dB SPL 4 Hours

100 dB SPL 2 Hours

105 dB SPL 1 Hours

110 dB SPL 30 Minutes

115 dB SPL 15 Minutes

小結:

IEM System 從有構思到普及化來,其實不算是舊系統,算是新的聲音設備,在自然的物理原則內,
真的實際聲音在無法得到清楚時,IEM 是一個很好的幫手,這樣的把 IEM 介紹給各位同好們,
望大家都有所得,能在舞台上以新的認知及正確的調整手法邁向專業。


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